关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到底该如何科学防护?
1. 什么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
“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
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 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
CA24v 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
2.“红眼病”如何进行传播?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二)传播途径
该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3.感染后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
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
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体征: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治疗: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4.如何预防红眼病?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公众需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一旦感染,一般不需住院治疗。病后的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二)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应严格做到与家人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三)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感染,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四)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
(五)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
(六)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撰稿:袁琛
审核: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