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哪些情况可作为“未开展现场调查”的违法线索予以立案调查?
答: 若存在以下情形,可视为未开展现场调查的违法线索:
(1)无现场调查痕迹:所抽查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中缺乏现场照片、现场调查记录;
(2)时间或空间矛盾:报告中标注的调查日期与企业生产记录、机构人员差旅轨迹(如无车票、住宿凭证)不符,或短期内对异地企业出具多份报告却无合理行程证据;
(3)内容明显失实:报告中描述的工艺流程、岗位设置等现场调查记录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且无合理解释;
(4)逻辑漏洞:同一机构对同类企业的调查记录高度雷同,或报告数据与同期其他监测结果存在无法解释的差异。
执法人员可通过调取机构工作计划、差旅报销记录、企业监控录像及劳动者证言等证据链,综合判定是否虚假开展现场调查。
1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易出现哪些违规行为?
答:常见违规点包括:
(1)漏识高危因素,如未识别高毒物品(电镀作业锰化合物、家具行业甲苯-2,4-二异氰酸酯)、G1类致癌物(电镀行业六价铬、炭黑生产焦炉逸散物);
(2)特殊检测缺失,对成分不明的有机化学品(如稀释剂)未执行GC-MS挥发性组分分析,造成1,2-二氯乙烷、三氯甲烷、三氯乙烯、正己烷等易致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未能识别,或未测定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关于识别性检测(或排除性检测)的专家共识
(3)未全面掌握原辅材料,导致危害因素未能被完整识别,如农药生产企业遗漏DMF、二甲苯;
(4)记录不完整,游离二氧化硅测定原始谱图、有机组分定性报告缺失,无法追溯检测合规性;
(5)覆盖不全,忽视非接害岗位(如仓库管理员接触合成革挥发物)或非常规作业(如清罐接触硫化氢)。
国家卫健委:煤矿等13个行业职业卫生执法、危害因素识别、确定体检项目参考标准下载
14.什么是“成分不明的有机化学品”?
答:“成分不明的有机化学品”指以下三种情形:
(1)企业提供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未明确标注有机挥发性组分(如“稀释剂”仅标注“HT-1脱脂清洗剂”而未列明具体化学名称);
(2)混合物中含有未知毒性组分(如“洗网水”含1,2-二氯丙烷但未在SDS中说明);
(3)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副产物或分解产物未通过检测明确(如树脂高温固化释放未识别的醛类物质、橡胶行业硫化烟气)。
15.GBZ 331中“挥发性有机组分定性分析”具体指什么?
答:挥发性有机组分定性分析是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检测技术,对成分不明的有机化学品(如未标明具体成分的稀释剂、清洗剂等)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结构鉴定。
其核心目标是识别并确认化学品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如苯系物、卤代烃等),确保危害因素识别无遗漏,为职业病危害评估提供依据。
例如,某电子厂使用的“洗网水”未标注成分,经GC-MS分析发现含35%的1,2-二氯丙烷(G1类致癌物),则需纳入危害因素管控。
16.什么是“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不明的粉尘”?
答: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不明的粉尘指以下三类情形:
(1)企业未提供能产生生产性矿物性粉尘原辅材料的游离二氧化硅检测数据,或其安全技术说明书(SDS)未标注游离二氧化硅具体含量;
(2)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混合性粉尘(如铸造型砂、陶瓷原料粉碎粉尘)未通过检测明确其游离SiO₂比例;
(3)历史检测数据缺失且无法通过物料溯源判定其成分(如外购矿石未附检测报告)。技术服务机构若检出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不明的粉尘游离SiO₂≥10%则定性为矽尘,并应建议采取矽尘管控措施。
例如,某耐火材料厂使用硅砂但未提供含量数据,经检测游离SiO₂达65%,需按矽尘(G1类致癌物)进行风险评估及工程防护。
17.什么是生产性矿物性粉尘?
生产性矿物性粉尘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因机械破碎、研磨、切割或高温处理矿物类物质而产生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这类粉尘主要来源于矿石开采(如煤矿、金属矿)、建筑材料加工(如石英砂、石棉)、冶金、陶瓷制造、人造石等行业。其成分多为无机矿物,如二氧化硅(矽尘)、石棉、滑石、煤尘等。
矽尘是什么粉尘,有哪些危害?
长期吸入此类粉尘可能导致职业性肺部疾病,例如矽肺、煤工尘肺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需通过密闭作业、通风除尘、佩戴防护设备等措施进行防控。
18.为什么要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以确定粉尘性质?
答:开展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的核心原因有三:
(1)科学依据:游离SiO₂含量是判定粉尘是否为矽尘(矽肺致病源)的核心指标,含量≥10%的粉尘需按矽尘管控(总尘PC-TWA 0.5-1 mg/m³),而“其他粉尘”限值为8 mg/m³,管控等级差异显著;
(2)法规强制:GBZ 2.1明确规定矽尘为G1类致癌物,未检测直接归类为其他粉尘将导致工程防护(如湿式作业、局部排风)设计不足,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要求;
(3)风险防控:矽尘暴露可导致矽肺病(不可逆职业病),如铸造车间型砂粉尘若未测定游离SiO₂(实际含量可能高达30%~60%),会严重低估作业风险。
320311020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