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行业企业的职业危害及防范措施!
来源:
职卫行业讯息
日期:2025-04-29 15:24:44
点击:3499
属于:职业放射卫生
电池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部件,其产业链涵盖材料制备、电芯制造、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近年来,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更是占据全球产能的70%以上。然而,电池生产的特殊性使得从业人员长期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高温高压环境及重复性劳动中,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电池行业职业病发病率较制造业平均水平高出1.8倍,主要涉及化学中毒、尘肺病、听力损伤等。因此,系统识别电池行业的职业危害并制定科学防范措施,已成为保障劳动者健康、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
钴、镍、锰等金属粉尘:三元材料制备过程中,金属粉末的粉碎、筛分环节易产生高浓度粉尘。长期吸入可导致尘肺病,其中钴粉尘还可引发“硬金属肺病”,表现为不可逆的肺纤维化。
(2)有机溶剂挥发: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电极涂布的常用溶剂,具有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研究表明,NMP暴露浓度超过20ppm时,工人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的比例显著增加。
(3)电解液泄漏: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含六氟磷酸锂(LiPF₆)等强腐蚀性物质,皮肤接触可导致化学灼伤,吸入其挥发气体可能引发呼吸道炎症。
(4)危害成因::生产工艺的开放性:部分中小企业仍采用人工投料、开放式搅拌,导致有害物质扩散。
(5)防护设施不足:局部排风系统设计不合理,个人防护用品(PPE)配备不到位。
高速运转的卷绕机、切片机可能造成肢体切割或卷入事故。某企业统计显示,机械伤害占电池车间工伤事故的35%。
烘箱、烧结炉等设备表面温度可达150℃以上,操作人员存在烫伤风险。
粉碎机、搅拌机等设备噪音超过85dB(A),长期暴露可导致听力损失。
激光焊接、X射线检测设备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防护不当可引发视网膜损伤。
电极片装配工序需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易引发腰肌劳损、腕管综合征。
搬运与负重:原材料(如电解液桶、极片卷)的搬运导致肌肉骨骼疾病高发。
二、电池行业职业危害防范措施:
采用全封闭式生产线,如全自动电极涂布机、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减少人工接触。宁德时代“黑灯工厂”通过AI视觉检测替代人工目检,将粉尘暴露降低90%。
在注液间、搅拌间安装上吸式排风罩,确保有害气体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OEL)。例如,电解液车间需维持HF浓度<0.5mg/m³。
使用水性粘结剂替代NMP,如比亚迪开发的LA133水性体系,将溶剂挥发量减少80%。
建立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车间空气、噪音等进行监测。
依据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将钴粉尘作业划定为Ⅰ级危害岗位,实施每日健康监测。
针对电解液泄漏、火灾等事故制定专项预案,配备应急喷淋装置和防化服。某企业通过VR模拟演练,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40%。
(1)企业法人是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按照法律要求落实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防护用品管理的具体工作。需要制定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厂部、车间、班组层层有人抓,将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2)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按照法律要求主动参加职业卫生培训,掌握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职业防护用品的方法,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本单位的职业伤害防治工作。
(3)企业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防护用品。
注液岗位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普通操作岗位使用FFP3级防尘口罩。
对接触重金属的工人每半年进行一次血钴、血镍检测,建立终身职业健康档案。
引入可穿戴式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测员工暴露水平,并通过物联网上传数据至管理平台。
利用虚拟工厂模拟有害物质扩散路径,优化设备布局与通风设计。
研发功能性滤材,如石墨烯复合滤膜,对纳米级粉尘的捕集效率达99.97%。
综上所述:电池行业的职业危害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通过工程控制、管理优化、个体防护与技术创新的多维联动,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劳动者健康,更能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电池技术的迭代,职业健康管理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为能源革命筑牢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