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波音公司的 CST-100 Starliner “星际客机”载着两名美国宇航员苏妮塔•威廉姆斯(Sunita Williams)和巴里•威尔莫尔(Barry Wilmore)安全停靠在ISS(国际空间站),二人原计划定于2024年6月14日脱离国际空间站并返回地球,结果因为飞船故障检修、天气状况和国际空间站的工作计划等原因,两位宇航员的回程时间一拖再拖....从原计划的8天,直接变成了如今的9个多月!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关注,同时也让我们注意到宇航员在太空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宇宙射线的威胁。
宇宙射线的分类
宇宙射线对宇航员的辐射来源主要分为:
1.银河宇宙射线 (GCR):来自银河系外的高能粒子,主要是质子和重离子,能量极高,穿透力强。
2.太阳宇宙射线(SCR):由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这类射线虽然能量相对较低,但在太阳活动高峰期,其强度会急剧增加,对宇航员构成短期但强烈的辐射威胁。
3.地球辐射带(范艾伦带):地球磁场捕获的高能粒子,主要集中在低地球轨道(LEO)区域。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通过多维度措施减少宇宙射线影响:
1. 物理屏蔽:舱壁采用铝(3-10 mm)与聚乙烯/水层组合,吸收高能粒子并减少次级辐射,生活区布局靠近屏蔽更强区域;
2. 磁场防护:实验性超导磁体生成局部磁场偏转带电粒子,但受限于能耗与次级辐射风险;
3. 生物防护:服用维生素A/C/E等抗氧化剂中和自由基,实验性硒化黑色素增强细胞修复能力;
4. 任务优化:选择51.6°倾角轨道减少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SAA),避开太阳活动极大期(如2025年预测高风险期),单次任务控制在6个月以内;
5. 应急避难:遭遇太阳粒子事件(SPE)时,迅速转移至密封避难舱,利用水或食物储备临时强化屏蔽;
6. 未来技术:探索氮化硼纳米管等轻质高强材料,以及磁层模拟技术,为深空任务提供更高效防护。
在近地轨道上,宇航员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100至1000mSv,这取决于太阳活动的水平以及航天器的防护能力。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普通人每年接受的背景辐射剂量约为2.4 mSv。长期暴露在高剂量辐射下,会增加宇航员患癌症、白内障、心血管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
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18号出版物(2012年)提出,职业照射有效剂量:连续5年平均≤20 mSv,单一年份≤50 mSv。宇航员因长期暴露于深空辐射环境,其限值需额外考虑任务风险和生理特殊性,NASA的修订后限值为600 mSv(职业生涯累计)。
据NASA数据显示,ISS宇航员每日受照剂量约为0.5-1mSv。以此估算,滞留的宇航员9个多月(截止2025年3月19日)累计受照剂量约为144-287mSv。对于滞留太空的宇航员来说,他们面临的辐射风险更为复杂和严峻。在长时间的滞留期间,他们不仅暴露在持续的宇宙射线中,还可能错过原本计划中的辐射防护措施,因此航天机构应避免宇航员长期滞留太空。
总之,宇宙射线是太空探索中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随着人类对深空探索的推进,如何有效防护宇宙射线,保障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将成为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组稿:刘念、杨文亚
审核:薛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