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寒料峭的时节,我们总能在朋友圈里看到“短袖与羽绒服齐飞”的有趣景象。一句流传千年的“春捂秋冻”,似乎成为了每个人春季穿衣的座右铭。
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从中医的视角来看,春季阳气初升,此时,尽管天气乍暖,但余寒未消,
过早地减去衣服,
很容易让风寒湿邪乘虚而入。
现代科学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春季气温的起伏犹如“过山车”,较大的温差不仅易使身体受寒,降低机体抵抗力,引起
呼吸系统及春季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还会使人体血管的调节负担加重,可能
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适当“春捂”实际上是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的需要,为机体建立一个
温度调节的缓冲期。
但日常生活里,不少人对“春捂”存在认识误区。
误区一:只关注早晚天气,忽视温差。
误区二:“春捂”时间过长。
误区三:“春捂”就是简单的多穿衣服,捂出汗了还不减少衣物。
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
“春捂”到底该怎么“捂”?
“捂”到什么时候?
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首先,要捂对时机。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建议遵循“815”原则。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几天后,可以逐步减衣;气温在15℃以下或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则需要注意防寒保暖。
其次,要捂准部位。
头为诸阳之会,
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最忌风邪侵袭,建议根据温度戴好围巾、帽子,保护好头颈部,避免风邪侵袭。
腰腹部,尤其是肚脐部位,是调节脾胃阳气的关键位置。容易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腰腹部位的保暖。
俗话说“寒从脚下生”,因此
膝盖与脚的保暖也尤为重要,春时衣着宜
“下厚上薄”,不要着急脱秋裤。
最后,还要捂出层次。为了灵活应对多变的气温,可以采用“洋葱”穿衣法,根据活动和环境变化,随时增减衣物。
注意,“春捂”并非越多越好,过度“春捂”会导致汗液蒸发,带走热量,反而加速体温流失。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顺应天时的智慧,在于把握“温凉之间”的平衡之道。“春捂”并不是与时尚为敌,养生也能穿出高级感。这个春天,让我们既不被厚重衣物束缚生机,也不因盲目追风而损耗阳气。
转发这篇文章,提醒身边的人,一起享受健康、时尚的春季吧!
组稿:刘逸天、黄媛
审核: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