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人体约70%是由水构成。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约2升水,这些水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体温、输送营养等重要生理功能。安全饮水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
一、看不见的水质风险
微生物污染是最常见的水质问题,可能导致腹泻、伤寒等介水传染疾病。来自工业或农业源的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虽然不易察觉,但长期摄入会影响神经系统、器官功能及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此外,天然环境中某种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由于饮水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也会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二、家庭饮水安全指南
1、选择安全水源:切莫饮用未经卫生检测的井水、泉水等自然水源,可能含有人为的污染物质以及天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元素的过多或缺失,影响身体机能;选择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直饮水等水源,如日常饮用自来水,最好煮沸后再喝。
2、注意饮水水质:对饮用水进行基本判断,浑浊、有异味的水不宜饮用,烧开水是最经济有效的消毒方式,但要注意煮沸后继续沸腾1-2分钟,可有效消除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且敞口过久的凉白开尽量不喝,以免污染;瓶装水也要注意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开瓶后尽快饮用。
3、清洁饮水设备:净水器选择要认准正规品牌,定期更换滤芯,保持净水效率;家中的饮水机、烧水壶等饮水设备也应定期清洁,避免细菌微生物等物质滋生。
三、饮水的注意事项
1.适量饮水,避免过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时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天水的适宜摄入量分别为1700毫升和1500毫升,具体需求因体重、活动量和气候而异,避免过量饮水可能增加的肾脏负担而引发水中毒。
2.分次饮水、适时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每次200-300毫升,每天多次喝水,时间合理分配;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口渴时身体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和睡前。
3.正确饮水、适当调整: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水选择,避免过多饮用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高温环境或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关注特殊人群需求,老人、孕妇等人群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水量。
安全饮水需要每个人的重视和行动。关注水质变化,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才能确保饮水安全,守护健康,让每一滴水都成为生命的保障。
组稿:李维溪
审核:薛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