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知多少?
来源:
职业健康
日期:2025-04-28 16:19:00
点击:473
属于:职业放射卫生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的主题“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用人单位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有哪些方面呢?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压力、人际关系与沟通问题、心理危机(焦虑、抑郁)、职业倦怠、生活失衡、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和个人问题等。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高度重视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如建立EAP、培训管理者、使用心理测评工具及时评估心理健康等,及时监测和评估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期干预。
一、心理健康促进政策
1.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我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健康中国战略均提出重视社会、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五)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患病率为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本行动给出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的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并提出了“到2022年和2030年行动目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具体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其他用人单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等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学生)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
通过促进行动,实现居民、职工、学生对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的知晓情况、认可程度、行为改变等。
2.其他有关心理健康促进政策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项行动中,除“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外,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等行动中也提出心理健康要求。如“(九)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中提出“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约2亿,职业病危害因素已成为影响成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2017年我国就业人口7.76亿人,占总人口的55.8%,多数劳动者职业生涯超过其生命周期的二分之一。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严重,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复杂,新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疾病和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已成为亟待应对的职业健康新挑战。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强化政府监管职责,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对维护全体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用人单位如何辨识、评估和干预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用人单位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辨识、评估与干预其实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依靠科学方法、组织支持与个体关怀才能实施好。
作为用人单位需要不断的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追求心身共同健康。让员工知道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当出现心理问题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时疏导情绪,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
一、心理健康促进政策
1.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我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健康中国战略均提出重视社会、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五)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患病率为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本行动给出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的建议,并提出社会和政府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并提出了“到2022年和2030年行动目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具体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其他用人单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等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学生)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
通过促进行动,实现居民、职工、学生对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的知晓情况、认可程度、行为改变等。
2.其他有关心理健康促进政策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项行动中,除“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外,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等行动中也提出心理健康要求。如“(九)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中提出“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约2亿,职业病危害因素已成为影响成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2017年我国就业人口7.76亿人,占总人口的55.8%,多数劳动者职业生涯超过其生命周期的二分之一。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严重,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复杂,新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疾病和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已成为亟待应对的职业健康新挑战。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强化政府监管职责,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对维护全体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用人单位如何辨识、评估和干预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用人单位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辨识、评估与干预其实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依靠科学方法、组织支持与个体关怀才能实施好。
作为用人单位需要不断的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追求心身共同健康。让员工知道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当出现心理问题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时疏导情绪,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